日本不動產分析
出處:信義房屋 2022-09-28
無論任何業界或業種,在因應氣候變遷的這門課題上皆刻不容緩。於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之中,來自建築物的排放量就占40%,而以東京為首的國際主要都市,其比例甚至高達70%大關。因此,住宅/不動產公司不得不盡快採取氣候變遷的因應對策。建築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削減程度將成為能否吸引全球投資人士資金的條件。
日本政府於2020年10月發表「2050年碳中和」方針,目標是預計在2050年之前淨零排放讓地球升溫的溫室氣體,藉由管理人造林與森林等方式抵消溫室氣體吸收量予以應對。2021年11月,內閣會議敲定第六期能源基本計畫,將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從22~24%拉高至36~38%。若未能進行去碳化,恐將在全球都市競爭力中敗北、或在產業競爭力上落後之危機感已然浮現。
今年4月,東京證券交易所將「東證一部、東證二部、東證MOTHERS、東證JASDAQ」四大市場重整為「PRIME、STANDARD、GROWTH」三大市場,要求在最高層級市場PRIME上市的企業,必須依循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建議提供氣候變遷因應措施。
東京都也致力促進削減建築物的碳排量。東京都環境保護條例中,為大型事業所訂定削減總碳排量義務制度,要求辦公大樓與工廠分別需削減27%、25%的總碳排量。大型不動產服務公司仲量聯行(JLL)將東京評為「全球首個以辦公大樓及商業設施為對象,引進排放量交易制度的主要都市」。此外,東京都為了擴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使用規模而提供獎勵,希望在2030年前,將可再生能源的電力供應比例提升至50%,在2050年前達到100%。
地產開發商龍頭也陸續採取先進措施。三井不動產已擬定在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9年減少40%的計畫,為了確保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而推動開發大型太陽能發電(Mega Solar),目標是在2050年度末達到實質淨零排放。三菱地所也同樣為了邁向去碳化社會,宣示以2017年為基準,2030年減少35%、2050年減少87%二氧化碳的目標。源自可再生能源的電氣比率,預計在2030年達25%、2050年達100%。
公開承諾「RE100」的日本企業也日益增加。RE100是為了達到將企業活動消費能源皆採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標所採取的措施,截至2022年8月,已共有77間日本企業公開承諾,其中大型住宅/不動產公司包括有三井不動產、三菱地所、東急不動產、野村不動產、東京建物、積水房屋、大和房屋工業、旭化成HOMES、大東建託等。但另一方面,不少人指出,中小企業對於去碳化的觀念並未跟上大型企業的腳步。
假設不進行去碳化相關措施將會有何後果?日本可能也會像北歐、法國和瑞士一樣,未來將引進碳稅。如此一來,不僅企業成本,就連都市地區的居住成本也會高漲,直接衝擊住宅/不動產各公司的業績。
不過,最近中小型的住宅/不動產業界中也開始採取聚焦於去碳的措施。專門翻修/銷售中古公寓大廈的Renoveru(東京都港區),與金澤工業大學/佐藤考一研究室、國士館大學/朝吹香菜子研究室共同測量翻修房屋帶來的碳排量削減效果及廢棄物排出量削減效果。根據該研究,若與將既有建物改建成同規模的新屋相比,最多可削減76%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96%的廢棄物排出量。
此實證實驗針對「北習志野台計畫」(地上6層,總戶數50戶)、「戶越公園計畫」(地上4層,總戶數8戶)這兩項規模不同的物件進行整棟翻修。兩者的屋齡分別是19年和49年,皆為鋼筋水泥結構。
北習志野台計畫的平均每棟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較於改建新屋的情況削減了76%,削減量約為3,300噸,相當於37萬棵杉木的全年吸收量;換算成每戶平均時,二氧化碳排放削減量約為66噸,大約等於7,500棵杉木的全年吸收量。
至於戶越公園計畫,與改建新屋的情況相比也削減了63%,削減量算出約為336噸,平均每戶的削減量約為42噸。
基於上述結果,該公司確定翻修可成為去碳化社會的解決提案之一。實現循環型社會的同時也能有助實現去碳化社會,也許還能讓中古物件再流通上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這樣的趨勢在出租住宅市場中也愈趨普遍。大東建託採行將ZEH標準化套用於木造出租住宅中的出租事業提案,並推動於集團管理的既有1萬棟出租住宅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此外,大東建託在2020年6月開設的「ROOFLAG出租住宅未來展場」,藉由以森林未經利用材料、木材加工邊材、廢棄建設木材作為燃料的生質發電所產生的可再生能源,供應該展場內使用的所有電力。
根據大型不動產服務公司仲量聯行(JLL)於8月31日發表的「2022年版全球不動產透明度指標」,日本的不動產透明度位居全球第12名的高水準,尤其建築物層級的能源效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資訊蒐集及共享不斷進化,再加上世界一流的永續性,拉高日本的整體評價。
日本政府宣布的「2050年碳中和」為國際公約。距離2050年剩不到30年,所剩時間不多。然而,政府為了達成這條公約,必須以提供獎勵等方式實行,而非採用罰款增加稅務負擔(引進碳稅)。住宅/不動產業界亦透過擴大合作體制發揮極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