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遞
出處:信義房屋 2023-04-28
根據「住民基本台帳」,東京都中央區的人口於2023年1月創下相隔70年來的新高,未來可望突破20萬人大關。中央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由日本橋區與京橋區合併而來,在戰後重建的潮流下,合併後人口迅速增加。不過之後在辦公室進駐等發展下,長期以來人口呈現外流的趨勢。為了重建生活環境,而於約莫50年前展開的重新開發,扭轉了人口外流的情況。
在中央區設立的1947年,人口只有11萬6千人左右,到了1953年已經來到約莫17萬2千人,快速成長至將近1.5倍。但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後,情況開始急轉直下。原本「職住一體」的小商店,以及工匠等人的住宅,在龐大的辦公室需求下大幅萎縮。企業搬進不斷興建的大廈,日間人口持續成長,定居人口卻開始從中央區外流。這是典型的「甜甜圈化現象」。1971年的人口約為11萬3千人,已跌破中央區設立時的人口數。
1972 年,一份旨在實現適當人口、改善生活環境、組織地區社會、促進地方產業等目標的報告被提出。
現代社會到處都響起了定居人口減少,將會危及地區永續發展的警鐘。中央區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危機,並且著手準備。一般認為,在眾多構想中開了第一槍的,是位於石川島播磨重工業(現稱「IHI」)造船廠舊址的「大川端作戰」。
「大川端River City 21」座落於隅田川附近約30公頃的寬廣土地,是在日本住宅公團(現為「UR都市機構」)與三井不動產等相關業者不斷協調下所誕生。
這個超高層公寓林立的城市風貌,成為了日後塔式公寓的原型。這項以「重建東京都心優良生活環境」為目標的重新開發案,可以說是自1979年當選後,總共擔任4屆16年都知事的鈴木俊一先生,所推動的「My Town東京構想」的先驅。
與此同時,中央區針對現有市區不斷發生透過「土地併購」興建辦公大樓的現象,制定區域獨自的規範,要求所有的大樓開發案必須興建成住宅。此舉招來民間業者反彈,中央政府與東京都也都面有難色。但中央區以為了改善日夜人口的平衡等為由,經過不斷協調,終於在1985年制定了指導原則。
1989年後,在追求「工作離家近」的風潮下,以及配合再開發而興建的公寓數量逐漸成長。到了1998年,中央區的人口比前一年增加了297人,這是相隔半世紀後再次增長。之後人口一路成長至2023年,有望超過20萬人大關。
隨著居住環境改善,各項社會基礎設施也跟著拓展,教育也是其中之一。
由於主要人口增加集中在中央區南部,公立學校的兒童和學生人數,出現分布不均的情況。因此,中央區教育委員會從2009年開始採用「特認校制度」,將仍有缺額的公立學校列為「特認校」,以先進的課程等為賣點,並招收學區外的有意入學者。
此外,由於中央區的面積僅有10平方公里左右,難以取得新的學校用地,因此也有透過與重新開發案合作來翻新校舍的案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座落於東京都八重洲南口前的綜合大樓─東京中城八重洲,已於2022年9月開學的「區立城東小學」,是以加強數理教育為特色的「特認校」之一,地理位置優越,成為了超額報名的熱門學校之一。
一般認為中央區未來仍會持續興建塔式公寓等設施。中央區地域整備課的栗村一彰課長指出:「人口已回升到一定程度,未來我們將努力改善環境,針對居住舒適度、工作環境等予以提升,吸引居民持續居住。」
(撰文者:中村雅和;消息來源:產經新聞)